联系我们
  • 邮编:230000
  • 电话:13075514457
  • 地址:合肥市肥东县店埠镇桥头集北路与袁河西路交叉口安徽祖源电力科技有限公司院内

南昌储能预制舱安全标准有哪些?防火与防爆设计要求

文章出处:本站 人气:1091 发表时间:2025-11-17 11:59:47

储能预制舱作为电化学储能系统的关键媒介(集成电池模块、PCS、集流柜等设备)需要在室外或半户外环境中长期运行,面临电池热失控、可燃气体积聚、电气故障等安全隐患。其安全标准体系围绕“预防” - 控制 - 防火防爆设计是防范风险升级的关键。以下从“主要安全标准”、“防火设计要求”、“防爆设计要求”三个方面,明确合规依据和技术要点:


一、储能预制舱主要安全标准:合规基础框架

储能预制舱的安全标准应涵盖“舱体结构、设备集成、防火防爆、电气安全、环境适应”等维度。(GB)、能源行业标准(NB/T)部分情况主要参照国际标准(IEC),关键标准分类如下:

(一)基本通用安全标准

《储能预制舱通用技术要求》(GB/T 36547-2023)

关键内容:明确预制舱结构设计(如抗风、抗震等级)、材料选择(燃烧性能、耐腐蚀)、设备布局(间距、通道宽度)、环境适应性(高低温、湿度)等基本要求,特别章节规定“防火防爆”最 低合规指标(如舱体材料燃烧性能不少于 B1 等级、电池舱与控制室之间的防火间距≥5m);

适用场景:各类电化学储能预制舱(锂电池、钠电池等)是预制舱设计、生产、验收的“通用门槛”标准。

《电化学储能系统安全要求》(GB/T 38338-2019)

关键内容:注重储能系统(含预制舱)的整体安全,包括电池热失控预防(如温度监测、过充保护)、可燃气体监测与处理、火灾报警与消防系统设置等,为预制舱防火防爆设计提供系统级指导;

关键条款:预制舱内电池模块之间应设置防火隔离,隔离材料的燃烧性能应达到 A 等级(不燃材料),舱内应配备“可燃气体探测器”机械排气联动系统。


(二)防火重点安全标准

《石化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 50160-2008(2018 年版))

参考场景:储能预制舱布置在石化园区、油库等易燃易爆环境周围时,应遵循本标准下“乙类火灾危险场所”的防火要求(如预制舱与明火或火花场所的防火间距)≥30m,舱体选用不燃材料);

补充要求:舱内电缆桥架、通风管道应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如防火袋、防火泥)密封,防止火灾通过间隙扩散。

《电化学储能电站设计消防规范》(NB/T 10933-2022)

重点:国内首 个电化学储能电站消防规范,其中预制舱需求包括:

电池舱单舱容量≤5MWh(超过需要分舱的布局,舱间防火间距≥8m);

舱内灭火系统优先采用气体灭火(如七氟丙烷、全氟己酮)或细水雾灭火,禁止直接喷水电池模块;

火灾探测应采用“烟感”温感“气体探测”三重联动(温度达到” 60℃或可燃气体浓度超过爆炸下限 10% 触发报警和排气)。


(三)防爆相关安全标准

爆炸性环境第1 部分:设备通用要求(GB 3836.1-2021)

适用场景:当储能预制舱内可能因电池热失控而产生可燃气体(如氢气、一氧化碳),浓度达到爆炸极限时,舱内电气设备应符合本标准的防爆等级要求(如电池舱内的照明和风扇) Ex d IIB T1 或 Ex e IIB T1 等级,具体按可燃气体类型确定);

关键要求:防爆设备外壳应具有足够的强度(能承受内部爆炸压力),接线盒应采用防爆密封结构,避免火花泄漏,点燃舱内可燃气体。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 50058-2014)

设计指导:规定预制舱位于爆炸危险区域(如舱内可燃气体持续或频繁),电气线路采用镀锌钢管(防止电缆表皮损坏引起火花),接地电阻≤4Ω(避免静电积聚);

区域规划:根据可燃气体释放频率,将预制舱周围划分为 0 (极少)区、1 区域(可能偶尔)、2 区(正常不出现,只出现故障时),2 该区域是储能预制舱常见的爆炸危险区域类型。


二、储能预制舱防火设计要求:从“预防”到“消防”的全链控制

防火设计应结合电池热失控(高温、有害气体、再燃风险)的特点,围绕“阻止火灾发生、限制火灾蔓延、高效扑灭火灾”三个环节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

(1)阻燃材料及结构设计

舱体及内部材料的选择

主要材料:不燃材料优先(A 等级),如彩钢板夹芯板(芯板为岩棉、玻璃棉,燃烧性能 A 等级),禁止使用聚乙烯(EPS)等可燃夹芯材料;舱门窗应采用夹层玻璃(耐火等级)≥1.0h)与防火门(甲等级防火门,关闭时间≤30s);

内部分隔:电池模块之间应设置防火隔板(厚度薄)≥材料为陶瓷纤维板或钢板5mm   防火材料,耐火等级≥0.5h),避免单个模块热失控引起连锁反应;舱内电缆沟、设备安装孔需要用防火封堵材料(如膨胀防火密封胶)填充,堵漏厚度薄≥电缆直径的 1.5 倍。

疏散出口和间距

舱内分区:单舱内电池模组总容量≤2MWh 时间,可以分为 1 疏散出口;超过时使用防火隔墙(耐火等级)≥2.0h)分为多个分区,每个分区设置单独的灭火系统;

舱间距:同一阵型预制舱间隔≥8m(气体灭火时可缩小至8m-5m)、预制舱与周边建筑物(如办公楼、居民区)之间的距离≥20m,防止火灾蔓延到外界。


(2)火灾探测与灭火系统

火灾探测系统

检测类型:应配备“点烟探测器”(响应时间)≤10s)、“点型感温探测器”(设定值 57℃或 68℃,防止乱报)、“可燃气体探测器”(检测氢气、一氧化碳,报警阈值为爆炸下限 10%),三者信号联动(任何探测器报警即触发光控警示);

布局要求:烟感和温感探测器每隔 3m 布局 1 (舱顶均匀分布),可燃气体探测器靠近电池模块下方(靠近地面) 0.3-0.5m)布局,确保覆盖所有潜在的明火区域。

灭火系统设计

系统选择:锂电池储能预制舱优先采用“全吞没气体灭火系统”(如七氟丙烷) 8-10%,救火时间≤30s)或“细水雾灭火系统”(雾滴直径)≤100μm,工作压力≥10MPa)禁止使用粉末灭火(残留粉末影响电气设备绝缘);

联动控制:灭火系统需要与舱体通风,电源断开联动——报警后先启动排气(10分钟内排出舱里 50% 气体),如果火灾没有控制,舱内的非应急电源将被切断,然后灭火系统将被启动;灭火后应保持密闭 30分钟,避免复燃。


(3)应急疏散及标识

疏散通道

舱内通道:总宽≥1.2m(方便人员携带消防器材),通道两侧无障碍物(如电缆、设备柜),通道路面应设置防滑条纹和应急照明(照明)≥5lx,持续照明时间≥90min);

紧急出口:每舱至少设置2个一个独立的应急出口(都位于机舱两侧),出口门向外打开,门扇上应标有“应急出口”标志(莹光材料高度, 1.5-1.8m),出口外 5m内无障碍物。

消防标识

标识内容:舱体外侧应标明“储能舱”、“禁止烟花”、“灭火系统启动键位置”等标识,标明尺寸≥30cm×20cm,颜色为红底白字(显眼且符合消防规范);

操作指南:在灭火系统启动键旁张贴简单操作指南(图文结合),明确“报警确定” - 启动排风 - 启动灭火过程,防止紧急情况下错误操作。


三、储能预制舱防爆设计要求:聚焦 “可燃气体控制” 与 “防爆防护”

防爆设计的关键是 “防止可燃气体积聚达到爆炸极限” 与 “避免产生点火源”,针对锂电池热失控产生的可燃气体(氢气、甲烷、一氧化碳等)制定以下措施:

(一)可燃气体控制与通风

通风防爆设计

通风系统:需设置 “机械排风 + 自然进风” 系统,排风风量按舱内体积每小时换气 12 次计算(如 10m×3m×3m 的舱体,排风风量≥1080m³/h);排风口气流方向避开人员通道与电气设备(防止可燃气体接触点火源),排风口高度≥2.5m(避免气体低空积聚);

联动控制:可燃气体探测器报警时,通风系统自动切换为 “高速排风模式”(换气次数提升至 20 次 / 小时),直至可燃气体浓度降至爆炸下限的 5% 以下;若浓度持续升高(超爆炸下限的 25%),则切断舱内非防爆电气设备电源。

泄漏监测与处置

监测覆盖:除舱内设置可燃气体探测器外,舱体下方地面需设置 “可燃气体检漏仪”(检测电池渗漏的电解液或挥发气体),检漏仪响应时间≤5s,报警时触发地面排风(如地埋式排风扇);

应急处置:舱内设置 “可燃气体收集管道”(靠近电池模组下方),管道末端连接至舱外的 “气体处理装置”(如催化燃烧装置或火炬系统),将高浓度可燃气体无害化处理后排放,避免直接排放至大气形成爆炸风险。


(二)电气防爆设计

防爆设备选型

设备等级:舱内爆炸危险区域(如电池舱)的电气设备需符合 GB 3836 系列标准,具体等级根据可燃气体类型确定(如氢气属于 IIB 类气体,设备需达到 Ex d IIB T1 或 Ex e IIB T1);常见设备选型要求:

照明:选用防爆 LED 灯(防护等级 IP65,避免粉尘、水汽进入);

风机:选用防爆轴流风机(电机防爆等级 Ex d IIB T4,适应舱内高温环境);

线缆:采用阻燃防爆电缆(型号 ZR-YJV-0.6/1kV,外皮为氯丁橡胶,耐油耐老化),线缆接头需用防爆密封接头(Ex d IIB)。

电气线路布置

布线方式:舱内电气线路需穿镀锌钢管敷设(钢管壁厚≥2.5mm,接口处采用螺纹连接,螺纹啮合扣数≥5 扣),钢管与设备之间用防爆挠性连接管过渡(长度≤1.5m),避免线路振动导致接口松动;

接地保护:防爆设备外壳、钢管、电缆屏蔽层需可靠接地(接地电阻≤4Ω),且采用 “单独接地”(不与其他设备共用接地极),防止静电积聚产生火花。


(三)压力泄放设计

泄压面积与方向

泄压面积:舱体需设计泄压面(如舱顶或侧壁的轻质泄压板),泄压面积与舱内体积比≥0.05(如 100m³ 的舱体,泄压面积≥5m²),泄压板采用铝合金材质(厚度≤3mm,爆炸时可快速破裂);

泄压方向:泄压面需朝向无人区域或空旷地带(避开其他预制舱、道路、建筑物),泄压方向与相邻物体的距离≥10m,防止泄压时产生的冲击波损伤人员或设备。

压力控制与缓冲

压力监测:舱内设置 “压力传感器”(量程 0-10kPa),当舱内压力超 5kPa 时,触发泄压板开启(或辅助泄压阀开启),快速释放压力;

缓冲设计:泄压板内侧设置 “防火网”(不锈钢材质,网孔直径≤5mm),防止爆炸时产生的碎片飞出,同时阻挡外部火焰进入舱内(形成二次爆炸)。


四、合规与运维注意事项

标准执行优先级

当多个标准对同一要求规定不同时(如 GB/T 36547 与 NB/T 10933),优先执行更严格的条款(如 NB/T 10933 对防火间距的要求更具体,按此执行);出口项目需同时满足国内标准与目标国标准(如欧洲需符合 IEC 62933,美国需符合 UL 9540)。

定期检测与维护

防火系统:每季度检测防火门关闭密封性、灭火系统压力(气体灭火系统压力偏差≤10%)、火灾探测器灵敏度(用标准测试气体 / 烟雾校准);

防爆系统:每半年检测可燃气体探测器精度(用标准气体校准)、防爆设备外壳完整性(无裂纹、变形)、接地电阻(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测量)。

应急演练

每年至少开展 1 次 “火灾 + 爆炸” 联合应急演练,模拟电池热失控引发的可燃气体泄漏、火灾,检验探测系统、灭火系统、通风系统的联动效果,同时培训人员掌握 “紧急停机 - 启动灭火 - 人员疏散” 的流程。


五、总结

储能预制舱的安全标准体系以 “GB/T 36547 为基础、NB/T 10933 为专项、GB 3836 为防爆补充”,防火设计需聚焦 “材料不燃、分区隔离、快速灭火”,防爆设计需围绕 “气体控制、电气防爆、压力泄放”。实际应用中需结合储能类型(如锂电池、钠电池)、环境条件(如户外、石化园区)调整设计细节,确保合规性与实用性平衡,同时通过定期运维与应急演练,持续保障预制舱的长期安全运行。


上一篇:没有啦! 下一篇:南昌
标签: